[神经3号] 隔三插五神经一下:柳
柳
校园里有两棵柳树,阳光下柔韧的枝条随风起舞,婀娜多姿,不起轻尘。以为前人比之为美人是极恰当的,这般含烟媚态,最似古时宫女,轻挪碎步,柔姿翩然,风情万种,我见犹怜。
柳树风韵天然,好事的文人自然不肯放过的。说到咏柳,自以唐人贺知章诗最有名,也写得最好。诗云:“碧玉妆成一树高,万条垂下绿丝绦。不知细叶谁剪出,二月春风似剪刀。”字字珠玑,而末句构思之巧,想象之奇,令人叹为观止。难得的是用典浑然若化,不留痕迹。我记得有人告诉我这里面至少用了三处典故,但我无知的很,到现在也只知道“碧玉”与南朝宋汝南王小妾有关,又与南朝乐府中《碧玉歌》有关。
贺知章有个外号叫“四明狂客”,生平做事有些纵诞,晚年辞官回家,是道士的身份还乡的。写了两首回乡偶书,到现在八、九岁多维肾宝藏骨片的少年都能背。第一个把李白叫做谪仙人的是他,不过他们俩都是饮中八仙之一,我疑心史书的记载是假的,可能真实的经过是这样的:某一天贺酒鬼遇到了一个李酒鬼,两个相见恨晚,大干三百碗,结果贺酒鬼醉了的时候发现李酒鬼又叫了三百碗,于是很佩服的说:你真是下凡的酒仙啊:)
“漏泄春光有柳条”,腊冻初销,别的树木冬眠还没醒,垂柳就自顾自地先抽条发芽了。“一树春风万万枝,嫩于金色软于丝”,初次看到白居易这一句的时候我佩服之至,觉得写新发芽的垂柳,没有比这样的描写更好的了。但渐渐就变成婆娑袅娜,翠烟如织了,便是“春江一曲柳千条”、“长堤曲沼万垂丝”。古人喜欢用“烟柳”形容,譬如韩愈“绝胜烟柳满皇都”,或者史达祖的“做冷欺花将烟困柳”等等。春天的事物本来明媚,而柳树即使是最靓丽的时候也是朦朦胧胧,隔远着看,似罩着一层轻烟,别有一番妙处。“烟”字不知出于何典,太过贴切,我只做俗字解。
“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”,原是多情种子吧。“杨柳岸晓风残月”,离别竟是古人最大的痛。是离愁,“离愁正引千丝乱,更东陌,飞絮蒙蒙”;是相思,多维肾宝哪里有卖的 “似花还似非花,也无人惜从教坠”,“思量却是,无情有思”;是希望,“弱柳丝千缕,嫩黄匀遍鸦啼处”“问燕子来时,绿水桥边路”;是幽怨,“染柳烟浓,吹梅笛怨,春意知几许”;而肠断也,千里江山,你更在天涯之外, “休去倚危栏,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”!
又或者是别样的情怀,“梦魂惯得无拘检,又踏杨花过谢桥”,而杨花似雪,飞雪似杨花,倒让我记起前几年在北京,每年的三四月份,便有许多白色的絮状物满城飞舞,老北京们说,是北海什刹海的杨花谢了。
“夜日一帘幽梦,春风十里柔情”,折柳送别的由来,应该不仅仅是因为“柳”“留”同音吧?但不管是什么原因,以现代的眼光看来,这样的仪式终究不可取,且有破坏绿化之嫌。其实古人也有人觉得不可取的,大概是唐时的王建,就曾开玩笑似的说过:大家都折柳送别,大概过不了几年渡头就找不到杨柳树了。但在中国,山水一向不是山水,树也不只是树,千百年来被认同了的象征,王建的声音终究是被湮灭了的。
“三九五九,隔河看柳。”发现民谚总是最准确,隔了河看对面的柳枝蹁跹是极美的景致,如诗多维肾宝咋样如画,如梦如幻,近了多维肾宝有效吗反而不觉得。叶永烈论及历史时曾说:历史是个怪物,隔远了看才清楚!实在是有道理,而观景交人,莫不如此。